Hi,欢迎来到
江米壳·工业服务交易平台
全国 [切换]
中国工业报记者 裴金钢
日前,有关华为前副总裁史耀宏创立储能企业并高调启动投资布局的消息不胫而走。这让“储能”再度成为业内炙手可热的焦点话题。放眼国内,储能市场现实状况到底怎么样,其未来发展的机遇窗口究竟开在哪里?
产能过剩 企业分化 现金短缺
为弄清上述问题,记者以313家储能概念上市公司为样本,深度分析了这些企业的营收、成本、库存、应收、主业盈利与现金流情况,结果发现:截至2023年9月末,A股储能概念上市企业营收与经营成本同步走高,应收账款和库存两极分化,主业盈利整体惨淡,企业现金流普遍短缺。
一、营收与成本同步走高。
首先,绝大多数储能概念企业营业收入走高。
营业收入:高于1000亿元的企业有4家,大于500亿元小于1000亿元的有6家,大于200亿元小于500亿元的有18家,大于100亿小于200亿元的有20家,大于50亿元小于100亿的有26家,大于20亿元小于50亿元的有70家,大于10亿元小于20亿元的有55家,大于1亿元小于10亿元的有107家。大于0.4亿元小于1亿元的只有7家。
其次,近半数储能概念企业营业成本高于80%。
营业成本:与营业收入的比值高于100%的企业有9家,大于90%小于100%的有28家,大于80%小于90%的企业有112家。以上企业数量板块内占比近50%。此外,比值大于70%小于80%的企业还有90家。
二、应收账款或库存两极分化。
首先,应收账款与营业收入的比值严重分化。
应收账款与营业收入的比值:高于100%的企业有86家(19家在200%至570%间,67家在100%至200%间);高于80%小于100%的有27家;高于70%小于80%的企业有25家;高于60%小于70%的有26家;比值高于50%小于60%的企业有29家;高于40%小于50%的企业有34家;高于40%小于50%的企业有34家;比值小于40%的企业有87家。
其次,库存与营业收入的比值严重分化。
库存与营业收入的比值:高于100%的企业有34家(8家在200%至4280%间,26家在100%至200%间);高于90%小于100%的有7家;高于80%小于90%的有12家;高于70%小于80%的有17家;高于60%小于70%的有20家;高于50%小于60%的有22家;高于40%小于50%的有42家;小于40%的有159家。
三、主业盈利情况整体惨淡。
313家储能概念上市公司的扣非净利润,高于6000万元的0家;大于5000万元小于6000万元的1家;大于1000万元小于5000万元的68家,大于100万元小于1000万元的160家,小于100万元的23家,指标数为0或负数的59家。
四、企业现金流普遍短缺。
经营性现金流与流动负债的比值:高于50%的企业有0家,其中128家经营性现金流为负,164家总现金流为负。
并购时刻即将到来
“最近,我们到国内很多地方进行了实地考察调研,从北京到山西、陕西、四川、贵州、湖南、湖北、广西、广东,一直到海南。实际走访、座谈、参观、调研了很多企业和地方政府,了解到大量的一手情况。上述统计数据与我们的调研实感比较吻合。”国家能源局特聘专家、中国水利电力质量管理协会常务理事丁瑞明说,“为什么会出现上述情况?一是受原材料价格上涨影响,企业经营成本持续增高,二是受行业产能过剩影响,企业生存压力加大,纷纷压低竞标价格;而原材料与产成品价格剪刀差的存在,必然会让企业财务状况加速分化。”
丁瑞明的观点与国家发改委能源局专家、中国化学与物理电源行业协会储能应用分会副秘书长、清华四川能源互联网研究院绿色储能研究所所长陈永翀所见略同。
“2022年中国新增3.3GW新型储能,市场规模约140亿元,而2023年上半年中国新增新型储能装机规模约8.63GW,相当于此前历年累计装机容量总和。”陈永翀指出,总体来看,目前储能产业尚处于初期发展阶段,国内新型储能市场收益模式尚不健全,市场规模“有量无利”,低价甩量中标现象较为突出。
上述两位专家所言不虚。
记者在北京一家从事储能管理业务的企业A调研时了解到:该企业最近参与了一个大项目的夺标工作,他们按照极端微利模型给出了报价;开标结果显示,企业A的报价与另一家上市公司B的报价非常接近(总额差距不到2万元),但两家竟均未中标;中标企业C的报价,比企业A、B的微利模型报价还低20%。
企业A的总经理张先生(此处应受访者要求匿名处理)对中国工业报说,现在的市场竞争可以用惨烈来形容。这把利剑不但指向别人,同时也砍向自己。但是企业为了生存,实在没有办法,即使亏本也得干,因此大量企业的利润指标都非常难看。
“市场竞争加剧,行业正在进入生死卡位赛阶段。”中国国新控股有限责任公司决策支撑部处长、民盟参政议政专家何禹桥判断:市场未来可能由百家争鸣演变成为头部引领。
何禹桥的判断符合规律。
综合313家上市公司的财务数据分析,当前储能市场竞争力度仍在加大,行业分化仍在持续;按照市场规律,合理的并购资产价格应该出现在其实际净值上下。随着越来越多待淘汰的企业产能进入破产清算环节,最佳的并购时机离得不远了。
决胜方向在哪里?
对于储能产业未来的发展对策,专家们给出了相关建议。
陈永翀认为,储能是万亿级战略性新兴产业,对我国产业转型和升级发展有重要意义;但目前新型储能技术距离安全、经济、绿色的综合发展目标还有差距,未来需要发展本质安全的储能专用电池和其它储能技术,通过创新延寿技术降低新型储能度电成本至抽水蓄能的水平,以及结合易回收储能产品的开发设计,发展绿色回收技术,确保产业的大规模可持续发展。应该积极建设市场应用导向的绿色储能技术创新体系;创造有利于技术和产业融合发展的投资环境和创新环境;推动电力体制改革,将调度和电网分离,逐步由计划性政策电价向竞争性市场电价方向发展,建立有利于新能源和储能产业健康发展的市场体系。
丁瑞明提出,储能技术在氢能燃料电池和固态电池方向的发展值得高度关注。这两种技术路径,无论哪种创新取得成果,都将是重大突破。而为引导产业高质量发展,建议适度拉大用电峰谷差,在用能端充分利用储能来降低能源费用,放开储能参与电网调度政策限制,降低虚拟电厂容量门槛,积极鼓励用户参与用电负荷调节,提高电力系统整体效率,实现用能的柔性化和智能化。
何禹桥认为,未来十年电网侧集中储能仍将以抽水蓄能为主,预计到2030年左右,国内可用的抽水蓄能资源将基本开发完毕,储能技术路线必然出现多样化趋势。而在新型储能中,合成天然气、压缩空气储能、超导储能、超级电容储能、飞轮储能、热储能等仍处于研发阶段,在技术成熟度及经济性方面需进一步改善;未来能够突破技术瓶颈又能解决成本问题的厂商才最具核心竞争力。(来源:中国工业报)
编辑:李芊诺
责编:张永杰
审核:陈雪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