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资讯中心

【工业简讯】上半年我国机器人产业整体保持稳定增长

发布时间:2023-09-06 05:50:47      阅读量:3170次     

“点亮”海上风机5G基站

  近日,广东揭阳移动与国家电投集团揭阳前詹风电公司联合出海,在国家电投揭阳神泉海上风电项目中开展风机内部5G覆盖海上施工,为智慧海上风电、海上运维作业等提供通信保障。据了解,海上风电场距陆地超31公里,单次船程达3~4个小时,网络建设人员克服重重困难,进行数字化室分基站建设、机柜基站资源整合以及传输业务割接等工作。目前,3台风机内部5G数字化室分基站顺利开通。图为网络建设人员经过持续奋战,“点亮”风机内部5G数字化室分基站。

 

上海发布“5G揽海”行动计划

  上海市通信管理局、上海组合港管理委员会办公室和上海海事局近日联合印发《5G网络近海覆盖和融合应用“5G揽海”行动计划(2023—2024年)》,旨在加快推进上海5G网络近海覆盖和融合应用,加快智慧海洋建设和海洋科技创新步伐,助力上海建设现代海洋城市。这是国内首个由省级信息通信行业主管部门与港航管理机构及地方海事部门联合发布的推进5G网络近海覆盖和融合应用整体行动计划。

《行动计划》提出,到2024年,显著提升上海市5G网络近海覆盖和融合应用的深度和广度,将上海市打造成为全国重要的5G赋能智慧海洋的应用创新发展高地、发展引领区和示范区。为此,“5G揽海”行动计划制定了构建陆海空天一体化海洋网络、推进跨行业设施共享和双向赋能、推动海洋5G融合应用发展和加强海洋5G应用安全保障等四大重点工作。此外,“5G揽海”行动计划还将通过网络保障、政企联动、示范引领和监测评估等相关保障措施,促进“5G揽海”行动计划有效落实。文章来源:工信微报

福建加快电动船舶产业发展及“光储充检”充电设施建设

  福建省工业和信息化厅近日召开“推动全省电动船舶产业发展暨‘光储充检’一体化示范站推广应用工作现场会”。

会议指出,近年来福建积极谋划发展电动船舶产业,推动试点示范,已基本打通电动船舶产业链上下游,初步形成涵盖研发设计、总装建造、“三电”系统研制、运营配套、船舶应用的电动船舶全产业链,已有相关企业、单位56家。目前,全省已落地电动船舶示范项目11型53艘,涵盖江河湖海等应用场景,3个船型获国家级科研计划支持。下一步,将围绕推动船舶电动化、船型标准化、产业集聚化、岸电一体化、运营市场化、服务便捷化等,继续加快推动电动船舶产业高质量发展,着力打造电动船舶特色产业基地。

会议表示,今年3月福建省在全国率先出台推动“光储充检”充电基础设施建设的措施后,相关设施建设加快推进。目前,福州、宁德、龙岩等地建成“光储充检”一体化充电站11座,在建11座,规划建设900多座,“光储充检”充电基础设施关键部件省内自产配套率超过60%。下一步,将进一步抓好政策落实、加快“光储充检”产业链发展,支持企业创新投资建设运营模式。文章来源:工信微报

IDC:智慧供应链是制造企业未来核心竞争力

  近日,国际数据公司(IDC)发布了一份智能供应链计划白皮书。IDC认为,智慧供应链是制造企业未来的核心竞争力,尽管中国制造企业群体对智能制造表现出前所未有的积极意向,推进自身数字化和智能化发展,但在供应链这一关键方面,中国的制造企业群体仍处于早期阶段。

一项IDC针对制造企业供应链的调研显示,制造企业供应链的数字化转型水平达到复制整合阶段及其以上的仅占比24%,远落后于同阶段整体企业数字化转型水平的56.3%。在未部署“供应链计划”的受访企业中,78%仍处在单点实验阶段,即以单点环节的项目应用为主,即使在已经部署此类解决方案的企业中,处于单点实验阶段的企业仍有28%。

上半年我国机器人产业整体保持稳定增长

  今年上半年,我国工业机器人产量达22.2万套,同比增长5.4%,工业机器人装机量占全球比重超50%,稳居全球第一大工业机器人市场,我国机器人产业整体保持稳定增长态势。

在海上,最新一代的巡检机器人正加速应用于海上智能油气平台。在陆地,我国自主研发的工业机器人在汽车焊接领域应用获突破,4台机器人协同工作,可以在50秒内焊接完一台车身。

目前,我国制造领域中机器人密度已达到每万名工人392台,工业机器人装机量超过全球总量的50%。在工业机器人装机量快速增长的同时,我国服务机器人和特种机器人也持续快速发展,应用场景不断拓宽,核心零部件国产化进程不断加快。今年上半年,我国服务机器人产量达353万套,同比增长9.6%。

随着“机器人+”行动稳步实施,机器人领域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达273家,10家机器人企业成长为制造业单项冠军。2022年我国机器人产业营业收入超1700亿元,保持两位数增长。来源:央视新闻

“深海一号”完成首次超深水海管清管作业

  中国海油8月20日宣布,“深海一号”大气田顺利完成投产以来的首次海管清管作业,这标志着我国首次超深水海管清管作业取得圆满成功,对保障超深水气田长期安全稳定运行和能源供给、进一步推动我国海洋科技自立自强具有重大意义。

“深海一号”大气田采用“超深水水下生产系统+半潜式生产平台”模式开发海洋天然气资源,在水深1500米海域分东、西两个区域部署水下生产系统,并通过海管连接水面和水下生产设施,高峰年产气量超过30亿立方米。“海管被称为‘海上油气田的血管’,保障海洋油气平稳输送的同时,有可能出现‘血栓’阻塞或‘斑块’腐蚀等问题。”“深海一号”气田生产监督张宝表示,为保证海管的安全畅通,海上油气田会定期开展清管作业,清理海管在运行过程中产生的沉积物和积液,同时检测管线内部情况,在业内俗称“通球”。

张宝介绍道,“深海一号”气田设计部署了3套海管“通球”装置,分别用于实施气田东区、西区内部生产设施海管和外输海管的清管作业。本次实施的超深水海管清管作业仅针对气田内部生产设施海管,“通球”总里程超过100公里。

“天然气在低温高压条件下极易形成水合物,因此超深水气田海管在输气过程中会出现管线‘冰堵’现象,让清管作业‘卡球’的风险急剧增加。”“深海一号”气田总监李治表示,实施超深水气田海管清管作业的难度远大于浅水油气田,中国海油技术团队从技术原理入手,结合超深水气田实际制定了完整的技术应对方案,确保每一种作业风险都能得到有效控制。

据了解,经过对本次清管作业产出物的分析,中国海油技术团队认证“深海一号”气田生产海管处于良好运行状态,与设计预期相符,再次验证了我国首个超深水气田水下设施设计与质量的可靠性。来源:新华网 科技日报